人际交往本身是一种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互动,通过此类交往,人们可以收集直接或间接的信息,以建立关系与获得资源支持。在人际交往中,尊重、真诚、信任和相互理解是相当重要的,但是通常人们在不同地位和身份下进行交往,也会表现出不同的权力动态。

近年来,社会对于权力与利益的平衡而围绕“权利”的概念进行了广泛的讨论,随之也产生了更多的质疑,为什么在部分人的身上,总能看到着重问题的身影:为什么越底层官僚气息越重?为什么有些人当个小领导就好像走上了人生巅峰,可以随意践踏下属的尊严还颠倒黑白?

此类问题其实是表现了一些人在拥有了一定的权力之后,产生了自我负面评价和不认同自我的心态,导致了权力变味和权力失衡的不良情况。其中不同的权力和地位分布、社会和人文环境和人性种种因素产生了这些问题,每个方面都会对权力发挥和权力失衡产生更为复杂的影响。

首先是权力与个人特点的因素:当个体具有敏感自尊心、强烈的情绪表达和控制欲望、缺乏尊重、同理心和自我价值的认同时,就容易在拥有一定权力的情况下显现出“越底层官僚气息越重”的行为。在此情况下,这些人内心具有的不自信和无力感,反而在权力的覆盖下产生了某种“瘟疫效应”,深化了其内心力量的空虚和魄力的缺失,直接影响了其权力得出和权力失和的形成和展现。

其次是权力与文化环境的因素:权力与文化环境的关联性是相当重要的,文化环境是权力形成和权力失和的外部因素之一。在中国,家长和老师的规则就是维护秩序,而不是培养创造力。这促使我们对“尊重规则”、对于“抢个人话语”的“话语权”十分重视。在此种情况下,权力会呈现出“强调部门间党政关系、节约为上傻节拍”的一系列行为,从而缺失了创新能力和创造力,成为了“唯一共性”的“元凶”。

再次是权力与刻板印象的因素:别人怎么看待我,我又怎么看待别人,这是一种相互影响的过程。在“当个小领导就好像走上了人生巅峰”的情况下,这些人本身就具有不同于他人的精神负荷和身份认同,从而建立了一种“被人理解和被所谓别人理解”的认知失衡。这种认知失衡常常会让人陷入到“得不到认可就有不堪的失落感”、“被认为是天生的‘领导材料’便会过分自信”等情况中,因此,一旦拥有了一定的权力,这些人就会为了“不丢脸”、“不被攻击”、“不让被下属出力”等也偏执的情感目标而陷入到“权利与价值”之中。

最后是权力与群体心态的因素:权力与群体心态,特别是权力与小集体的亲和性相当密切。权力和意志向往作为一种群体行为模式,许多人在获得权力时就会对自己的家族、朋友、同事等形成耳熟能详的所谓“红朋友”情感群体,自然而然地形成了“小集体独立性”和“自我膨胀”的倾向,更多地将“小点击群体”视为“大自我的信仰支持”的崇拜对象。这种趋势在现实生活中得到了极其普遍的重视,维系了许多“小气鬼”、“红朋友”之间的内部联系和相互利益关系,使得权力和利益之间的“里应外合”情形愈发严重。

从上述的探讨可以看出,权力失衡的本质主要出自我们自己,是我们的认识和意识形态引起的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,我们需要从自身行动和待人处事态度上入手,从而构建出一种更加安全和自主的权力与利益关系,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创造一个坚实的支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