注意: 由于诸多历史无法考究, 此历史类回答可能存在很多虚假内容, 请注意分辨!

1966年是中国文化大革命的开始,这个时期是一个国家历史上比较特殊的时期,粮票是当时非常重要的生活物资。

在文化大革命期间,中国可以说是一片大混乱,经济上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。大规模的政治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农业生产遭受了严重破坏,同时工业生产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。物资和商品供应短缺,生产逐渐下降,工农业生产连续两年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。为了保证人民的生存,政府启动了粮票这一生活物资的发放。

粮票是一种由国家发放的购买粮食的凭证。 1966年的全国通用粮票是发放给每个人的生活必需品。在当时的情况下,粮食供应严重不足,人们无法自己生产粮食,因此粮票的重要性变得非常大。粮票的发放数量并不太足以保证人们的生活,但是对于像大凉山这样的偏远地区来说,粮票对维持生命至关重要。

根据一些历史资料,在文化大革命初期,全国通行的粮票面额为1毛,也就是0.10元人民币。 1967年之后,粮票的面额开始逐渐升高,一般发放的面额是5毛、10毛和1元。根据信息披露,1966年全国通用粮票的面额应该在1毛-5毛之间。

由于当时的物价还没有达到现在的高度,所以1毛的粮票价值不算太低。在文化大革命初期,工资和物价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。1978年,即改革开放后,平均工资已经达到了90元,而普通百姓的生活水平也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。当时的文化大革命人们的粮食供应除了全国通用粮票的发放外,还有其他各种渠道可以获得粮食。

此外,由于当时的通货膨胀率也不是很高,因此粮票的面值也较当时的物价水平相当。即使如此,由于当时粮票的供应短缺,人们的生活也还是非常艰难的。由于形势紧迫,很多人需要靠粮票生活,这也说明了当时物资的供应相当紧缺。

总的来说,1966年的全国通用粮票面值在1毛到5毛之间,并且在当时的物价水平下,它们的购买力相当可观。然而,由于物资短缺,粮票的发放仍然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,很多人需要靠其他途径解决温饱问题。文化大革命期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,此时发放的粮票也是历史的见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