注意: 由于诸多历史无法考究, 此历史类回答可能存在很多虚假内容, 请注意分辨!

"四书"中的第七篇是《大学》,其中有一句经典名言:“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?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?人不知而不愠,不亦君子乎?”这个问题没有具体上下文,但通常认为“将来用得着”可能指的是这些经典名言对现代生活依然具有启示和指导意义。

更详细的回复

四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重要经典,包括《大学》、《中庸》、《论语》和《孟子》。其中,《大学》一章第七节中有这样一句话:“其次致曲,曲能有识,识能悟至,至可以动人,人可以动物,天地之变,至数而无方,其有所不容,则将来用之。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,如果一个人能够达到“曲能有识”、“识能悟至”的境界,就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感染和影响他人,从而在社会中发挥作用。同时,因为天地之变是数不尽的,也包含着无数的可能性和未知的变数,因此只有具备这种境界的人才能够适应和应对未来的挑战和变化。

那么,“曲能有识”、“识能悟至”又是什么意思呢?在《大学》中,“曲”是指把自己的心灵调整得平静、柔软、开放和包容,不被外界的干扰和诱惑所影响;而“识”则是指对于事物本质的认识和理解。当一个人达到了“曲能有识”的阶段,他的心灵就像一面平静的湖水,能够清晰地反映周围的一切事物,并通过对这些事物的深入理解和认识来提高自己的境界和修养。当一个人达到了“识能悟至”的阶段,他的理解和认识已经超越了表层的现象和事物本身,进入了它们的内在本质和规律。这种境界可以让人看到事物背后的真相,从而更好地引导自己的行为,并且具备感染和影响他人的力量。

四书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,其中的观念和思想不仅在古代得到广泛的应用和传承,也在当今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。特别是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、社会变革加速的时代,我们需要更多具备“曲能有识”、“识能悟至”境界的人来引领和影响社会的发展。因此,《大学》第七节中所说的“其有所不容,则将来用之”,也许正是在提醒我们,通过自我修养和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的境界,才能更好地适应和应对未来的挑战和变化,从而在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。